诸城市龙都卫生院原院长王金鉴是个低调的人。他个子不高,打扮土气,不认识他的人常把他当成司机、保洁员。可亮出身份时他又总是很高调。他在任职过的4个卫生院留下一句话:我是党支部书记,你们看我做!
他的生命在2015年8月9日戛然而止,而他树立的标杆却牢牢筑进人们心里。
四家卫生院,四个排头兵
做强乡镇卫生院,让基层医疗惠及农村百姓,王金鉴有一种使命感。
2003年11月,时任诸城市桃园卫生院院长的王金鉴被调到辛兴卫生院任院长。
当时的辛兴卫生院哪有个“院”的样子?医疗水平低,急症重症只能转院,病房里几个月收不到一个病人。新门诊楼盖到第三层就烂了尾,医生挤在70年代建成的平房里看门诊。发不出工资,40多名职工走得只剩下一半,留下的也是人心思离。
王金鉴召集剩下的职工开会。他说,把卫生院搞好不难,只要把医疗水平提上去,服务跟上去了,就不愁没病人。职工在下面面面相觑:大话好说,这要水平没水平,要环境没环境,怎么搞好?
大伙看笑话似的看着王金鉴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四处跑。没想到第二个月,他就借了4万块钱给全体职工发了半年来的第一次全额工资,没人再提走的事。他用借来的钱买建材,像拾荒者一样到处攒旧钢筋、旧水泥,用10个月把迟迟无法竣工的烂尾楼建成了。他一趟趟骑车到40多里外的诸城市里请专家坐诊带教……
渐渐的,村民发现不用进城也能看上专家了,曾经一见急症就腿软的年轻医生也能熟练处置心衰的病人了。不到两年,辛兴卫生院从原来的排行倒数一举成为全市卫生院改革脱困的明星。
王金鉴的眼光可不在功劳簿上。2003年起山东开始试点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被“全自费”抑制的巨大的农村医疗需求即将迎来历史性爆发。
王金鉴敏锐察觉到,迎接这波农村“就医潮”的第一道闸门就是乡镇卫生院,而无论是床位规模、科室设置和人员素质,辛兴卫生院还远远不够。
“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王金鉴他四处筹钱给卫生院建设90张规划床位的病房楼,率先取得全市第一个乡镇卫生院妇产科接生资质,给职工外派进修的机会,提高一线医生技术。
在辛兴卫生院的5年6个月零7天里,他留下了6100平米的医疗办公用房和一支高水平的基层医疗队伍。如今辛兴卫生院的规模和年接诊患者数居全市前列,附近乡镇甚至邻近地市的村民都打听到这来看病。
王金鉴药师出身,不会看病,可就有病人像“粉丝”一样追随他。2001年到2015年,王金鉴先后在桃园、辛兴、百尺河和龙都四个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他的病人也跟着从辛兴去百尺河,去龙都。病人相信,只要有王金鉴在的卫生院,差不了。
事实也果真如此。经王金鉴治理过的卫生院都成了全市排名靠前的“排头兵”。
时时处处,你们看我做
有人说,王金鉴有本事,带哪儿哪儿先进。可王金鉴的身边人心里清清楚楚,他的本事其实很“笨”,那就是“时时处处,你们看我做!”
当药师时,王金鉴抓中药是出了名的“一把准”;当院长后,年轻医生一个月上6个夜班,他上20个;削减冗余人员,他让同在卫生院工作的妻子迟永萍第一个下岗;为了留住外聘的专家,他把自己的新房让给对方,自己在医院宿舍将就了三年。
“生死关头挺身而出,他教会了我什么是担当。”回忆起2003年“非典”时期的王金鉴,桃园卫生院护士长王蕾至今激动不已。
“非典”期间,桃园卫生院里隔离着镇上发热的病人和外出打工返乡人员。看着电视里播报着一线医护人员因感染而倒下,护士们不敢靠近。王金鉴不声不响地从护士手里接过体温计,把盒饭送到病床前,为他们测量体温。打那以后,卫生院的党员自动站到了“非典”医护第一线。
“如果我迟到你们也能迟到,我中午喝酒你们也能喝酒,我不好好干院长你们就能不好好干工作。我是党支部书记,你们我看做!”
在王金鉴工作过的卫生院,几乎人人都记住了他的这段话。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直到生命终点。2014年11月,王金鉴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去大医院动手术。在手术室外,他发现墙上的示教挂图很新颖,还用手机拍下来,传给同事参考学习。
“群众看党,首先看基层干部,他让群众看到基层干部真抓实干的作风和行动。”诸城市委书记李峰这样评价王金鉴。
心里有群众,做事为群众。每天上班后,王金鉴挨个科室转,哪个病房收了几个病人,谁家条件不好,他都了如指掌。没事他就翻处方,看见单个病种花费超过120元,就找医生询问。他说庄户人一分钱都来得不易,要花最少的钱给他们治好病。
他常对身边人说,公是公,公家的钱一分不能花在自己身上。辛兴卫生院有一辆桑塔纳,别说坐着公车办私事,就是公事他用过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坐这辆车最多的是辛兴的病人——乡村的路不好走,王金鉴说手术完病人刀口没长好,坐轿车不会扯得疼。
可他的私却不是私。在离家较近的桃园卫生院,王金鉴家的厨房几乎是卫生院职工的免费食堂,下岗的妻子迟永萍成了卫生院不拿工资的大厨。医生加班做手术常能吃到迟永萍烹制的加班餐。最多时,迟永萍一天要做十几口人的饭。
王金鉴一辈子没向组织提过要求。“我是党的人,为党干了一辈子,希望组织能在追悼会上为我盖一面党旗。”这是他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为自己的请求。
当院长,不为钱,不为名
“卫生院院长干了15年,王金鉴就没为升官发财做过一点儿准备。”说起手下这位曾经的兵,诸城市卫计局党委书记胡善清满是心疼。
王金鉴多次临危受命,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出任院长,从一穷二白把卫生院带成了排头兵,组织想提拔他,考察时却发现他竟然还是最初的中专学历,达不到选拔干部大专学历的硬杠杠。“普通的大夫、护士都知道去电大函授考个第二学历,你怎么不再考一个?”王金鉴嘿嘿一笑,“我哪有时间啊!”
王金鉴去世后,同事想找一张他的照片,妻子迟永萍能提供的不过二十几张,除了王金鉴上学期间的黑白照,就是工作期间十几人、几十人的集体照,他自己的单人照不过五六张——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为卫生院搞建设他有时间,四处请专家给医生做培训他有时间,照料住院的孤寡老人他有时间,替外出参加函授上课的医生照看孩子他有时间,甚至学习他也有时间。他的案头摆着一摞摞医院管理的书报杂志,笔记记了十几本。他就是不肯把时间花在给自己谋名谋利上。
“他当院长不为钱不为名,就想把这份事业干好,对乡亲有个交代。”迟永萍这样回忆丈夫。
王金鉴的字典里没有享受这俩字。在辛兴卫生院期间,他每周回一次家,每次回医院都带回一兜馒头。为了防止变质,他把馒头切成片排在窗台晾干,馒头泡开水就是一顿饭。
可在卫生院他却是个“散财童子”。遇到家庭贫困的病人,他用自己的卡给病人买药。有病人家属在医院丢了钱,他从自己的兜里掏出钱塞给对方,“你看,这不找到了吗!”看见医院的保洁员衣着单薄,掏出300元就给他买了棉衣。
迟永萍最清楚,这15年,王金鉴不仅没升过官,更没攒下钱。婚后20年他们一直借住亲戚的房子,直到2010年才在接济下买下了自己的房子。去世后,他留给妻子女儿的是9万多元的外债。
王金鉴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他工作过的地方。眼下分级诊疗制度向基层扎根,越来越多庄户人选择在卫生院看病住院,解决健康问题。对于基层医生来说,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大了。辛兴卫生院内科主任、党员张金霞说,我们有信心。院长在时,我们看他;他不在了,就看我们!(本报记者:李振 本报通讯员:高晖 王炳芹)
【大众评论】不忘初心最可贵
一位普通的农村卫生院负责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群众自发为他送行?为什么他的名字被当地农民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王金鉴,一位普通的农村卫生院负责人,坚守农村卫生岗位34年,守住了对病患和百姓的承诺,用生命践行了“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的誓言。
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王金鉴干过赤脚医生、药剂师,在多家乡村卫生院当过负责人,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无论农村卫生工作多么艰苦,他都念念不忘“初心”,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埋头苦干,把一生献给了基层卫生计生事业。观察他生前工作的细节,点点滴滴折射着他不忘初心的党员本色。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王金鉴才会赢得百姓信赖和赞誉。
不忘初心,关键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在责任担当上。在一些人眼中,王金鉴似乎有魔法,无论怎样的“烂摊子”,接手后都会成为“先进”。多年来,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病房,牵涉精力最大的是患者,一次又一次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垫付医药费;为改善乡村就医条件,他天天蹲守工地,虽然“鞋上满是水泥渣子,衣服上净是涂料油漆”,但门诊楼病房楼却焕然一新;为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他连续加班,累晕在医院。事实证明,只要有了朴实、求实、务实的作风,有了实干、苦干、带头干的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忘初心最可贵。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王金鉴事迹是一个鲜活教材。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也是最好的说服。学习王金鉴,就要经常对照入党时的誓言,想一想“入党为什么,在党做什么”,就要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勇于担当,不断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力量,为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本报评论员 孙秀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