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王栋栋,是诸城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名一线记者,也是王金鉴事迹电视采访的撰稿人,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讲述我眼中的王金鉴。
2015年9月份,主任偶然给了我一篇事迹材料,问我是否有兴趣采访。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抱着怀疑的态度勉强答应下来。当我静静的听完第一位被采访人的讲述后,这位曾一度让我不屑于采访的已故乡镇卫生院院长,一时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与自省当中。
我利用三天的时间,走访了王金鉴生前任职的5所乡镇卫生院,采访了16位见证他生平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经过反复的沉淀、思索与精心制作,一篇题为《历任好院长 一生苦行僧》的两集系列报道在电视上播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时间内,痛惜涕零与质疑之声相继而至,我都以沉默应之。人们的痛惜之情是对逝者的惋惜,而质疑之声又何尝不像我当初一样对这一真实存在的高尚人格的怀疑呢?
从我的报道播出至今,偶尔还会有人问我,王金鉴的事迹是真的吗?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究其原因是:有的人少有耳闻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而质疑恰恰证实了他的难能可贵!在座的各位可以试想一下,作为一名历任过4所乡镇卫生院院长的人,会不会居无定所十几年?会不会两次将家属房让给职工?会不会带头让自己的妻子下岗?又会不会34年始终如一,守望自己的事业?这些事情放在谁的身上,我们都很难相信。但刚刚说的这些事情是真真实实发生在王金鉴的身上。这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这不是喊出来的,是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王金鉴用一种我无法触及的精神高度,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王金鉴其实就是傻,要不然怎么可能把那么多钱送给别人却不计回报,他自己家不需要钱吗?”每当听到有人这样说的时候,我的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他的确是傻,他傻到了直到自己离开人世,自己奉献的一切还会引起这样的质疑;他傻到了,他用一生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离开人世后却被有的人不理解;他傻到了,自已穷其一生诠释的高尚情操,却被有的人用一个“傻”字来亵渎!大家可曾想过:假如,当你的亲人在医院等待救治,却无力支付医疗费的时候;假如你丢失了仅有的一百二十块钱医药费在医院里急得哭泣的时候;假如你的亲人在绝症面前求助无门的时候……你是不是希望有一双温暖的手帮你一把,你是不是希望有一张和蔼的脸对你说一声“有我呢,不要绝望”,你是不是希望有一位体恤你疾苦的人给予你振作的勇气呢?王金鉴就是你要的那双温暖的手、那张和蔼的脸、那份振作的勇气。在王金鉴的从医生涯里,这些事情会经常发生在他身边,他都会毫不吝啬的拿出自己的工资,自己的医保卡,让困难中的同事、无助的病人及家属度过了难关。而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下岗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却在借住的房子里拿着每月仅剩的两三百块钱清水煮白菜度日。他自己却啃着冷硬的馒头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办公室里办公。34年的职业生涯,那些接受过王金鉴帮助的人,用他们的口碑证明了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人格。
有人说王金鉴是个工作狂,这会苦了他的老婆孩子。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2004年的春节前夕,王金鉴刚从桃园调到辛兴,正是辛兴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寒冬腊月,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妻女娘俩却没买上煤生炉子,孩子的嘴唇都冻得发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妻子的姐姐马上让她们住进了自己的旧房子。一个人搬家的妻子迟永萍却累的病倒了。十几天,她一个人到医院打针,直到过年除夕的上午,才让人从老家把女儿捎回来和自己一起打针。快到中午了,鞭炮声响了起来,5岁多的女儿趴在医院的窗台上问妈妈:“妈妈,我们怎么还不过年?”迟永萍含着泪把吊瓶调快,搭上中午的最后一班车和女儿赶回家。直到下午五点多,王金鉴带着满身的泥水和油漆,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迟永萍一边是心疼丈夫的不易,一边是自己的委屈和压抑,顾不上在场的孩子,一头扑进了丈夫的怀里,任由泪水去释放难以控制的情绪。抱着抽泣的妻子,王金鉴只说了一句话:“以后慢慢会好的,我暂时顾不上你们,我会再补偿你们!”这一句看似并不浪漫的话,却让迟永萍娘俩等了一年又一年。
王金鉴常年吃不上家里的饭,在调任龙都卫生院后,迟永萍专门买了一个黄色保温桶,炒个土豆丝,做个火烧,放在里面,每天让他带着吃。她怕王金鉴太忙忘了吃饭,到了中午就给他打个电话:“金鉴啊,别忘了吃饭。”她常常能听到电话那头梆梆的敲击声,那是王金鉴在工地上转悠呢,还有哗哗的流水声,那是王金鉴在浇树浇花呢。“金鉴啊,别忘了吃饭。”迟永萍多想这句话在她后半生里的每一天,都能念叨给他听。
其实迟永萍知道,丈夫是在追求,也是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职责,给予丈夫最大的支持,才能让他安心工作。我问过迟永萍,“你怨他吗?”迟永萍摇了摇头,对我说:“我不怨他,一大家子人等着他吃饭呢,怎么能光想着自己的家呢,他是好人,是我没照顾好他,这辈子没和他过够,下辈子我还和他过!”
我不是一名见证者,因为我采访的时候,王金鉴已经离开了我们,我是一位接受了王金鉴精神洗礼的人,在走访倾听的过程中,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医院里,他是一名合格的“家长”,作为院长,他把所有的事都揽在自己的身上,为的是让职工专心的做好本职工作;作为院长,他几乎每个星期要加班5天以上;作为院长,每次加班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都能吃到他准备的热乎乎的饭;作为院长,却被很多到卫生院就诊的患者当成了清洁工和搬运工……这样工作,他能不忙吗?
弥留之际,王金鉴曾对妻子这样说,“我尽心尽力,无怨无悔,但我最对不起的是咱的闺女,我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人生总是有遗憾,当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飞进家门的时候,王金鉴已与娘俩阴阳两隔,是喜、是悲,唯有泪千行啊!
有人说王金鉴是“最富有”的负债院长。4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自发来到他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送别这位令众人痛惜的好人、好同事、好院长。
“逝者的光荣不在于受众人赞美,而在于为后人效法”。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像王金鉴那样的人,但是我们可以离他的信念和标准更近一些、再近一些!我们应该把王金鉴同志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守基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心系百姓、热情服务的为民情怀,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当成一面旗帜,时刻警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