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小把杭白菊,放到自己的大水杯里泡一天水,成了马为光的喝水习惯。马为光是诸城市桃林镇阿洛子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他牵头在桃树底下种植杭白菊,发展起“林下经济”,不仅抑制杂草,效益还不小。
“村里的合作社统一购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种植,村民采摘后合作社再购回,然后加工对外出售,一级品最低也得280多元。第一年试种了100亩,亩产在2000斤以上。”1月18日,马为光告诉记者,杭白菊因为有养生的功效,市场行情很好,每户村民一亩地能纯收8000多元。
阿洛子村是诸城市南部山区最大的村子,人口多贫困户却最少,去年底全部脱贫,是率先脱贫的省定贫困村之一。“我们走的是产业扶贫之路。在村前河边整地种植大棚韭菜和葡萄,村后向阳岭种植映霜红蜜桃和秋月梨,销售到江苏、青岛等地,每斤在5元以上,今年要扩大到1500亩。”马为光说。
诸城市有20个省定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345户39981人,都已全部脱贫。针对省定贫困村全部集中在南部山区的特点,该市突出开展产业扶贫,设立农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5万元,确定山区、平原、丘陵地区不同的发展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市精准扶贫新发展果树面积5050亩,茶叶2090亩,瓜菜11970亩,特色经济林5594亩,果品采摘项目28处。
“针对贫困户‘插花式’分布的实际,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合作社带动,我们引导每个合作社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化链条,带动他们脱贫增收。”诸城市扶贫办主任王晓华介绍,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总的目标是,让每个有劳动能力并适宜在当地发展的贫困户至少加入一家合作社,让每个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资源资产入股的方式加入一家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其中,159个合作社参与带动,其中有1339个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4338亩,吸纳660名贫困人口入社打工。
此外,该市构建多层次帮扶体系,制定“五个一”省定贫困村扶贫包靠责任制,即由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市直部门、一家企业、一名镇级班子负责人、一名社区第一书记,共同帮扶一个省定贫困村。一年来,该市新引导76家农业企业参与扶贫,参与企业达到221家,总投资达3.18亿元,实现贫困人口1520人就业,1921户贫困户受益。(原载于《大众日报》2017年2月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