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名人馆位于潍河南畔、扶淇河东岸、和平街西侧、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占地30亩,总投资8000万元。陈列面积4000平方米,2010年8月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50余万人次,诸城市名人馆是诸城市博物馆的一个陈列展厅,编制22人,现有20人。
展览分古代名人部分和近现代名人部分,陈列展出了诸城历史名人70位。内容以名人史料为主,整个陈列沿历史发展脉络展开,结合专题陈列,将名人的文献史料、写作手记、文艺作品、生活遗物和人物生平相结合,融学术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诸城各个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人物生平事迹和历史风貌,展现他们对诸城、中国乃至人类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体现了诸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域文化。
诸城名人馆以其丰富的展览内容和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的展示形式,将成为对群众进行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专家学者发掘名人文化、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地。对于扩大诸城宣传,树立诸城形象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附:诸城名人简介
1、虞舜,姚姓,相传其目生双瞳,所以又名重华。《孟子,离娄篇》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诸城境内的诸冯村在诸城城北五公里处,村头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名曰“舜井”,相传舜曾饮于此;村北有土阜,名曰“历山”,据说舜曾耕于此。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2、公冶长(前520年—前470年),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春秋齐国人,世居诸邑公冶长村(今诸城市马庄镇近贤村)。
公冶长幼年家贫,务农为主,自幼俭朴好学,攻读经书,锲而不舍,为人称道。成年后,慕孔子之名,徒步跋涉去鲁都曲阜,拜孔子为师,勤奋攻读,呕心沥血,终于业成,成为孔子七十二高足之一。成名后,“鲁君欲为大夫,其不受,终身治学,而不仕禄”。
相传公冶长通鸟语,并因此获罪。在狱中虽受囹圄之苦,仍然苦读经书。孔子认为他“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能忍辱负重,苦读不辍,可做表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与他,公冶长成了孔子的爱婿。公冶长婚后生有二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
公冶长为治学授徒,归回故里,因家境贫寒,房屋破旧,便去距故里三十余里的城顶山(今安丘市庵上镇孟家旺村北)东麓之阳,草创茅屋三间,栖身、读书、授徒、传艺。此处,群山环抱,曲径通幽,古木参天,泉水潺潺,嚣尘不染,胜于桃源,确是读书授徒传艺的佳境。于是,他专心致志传艺,直到老死山中。
3、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诸城)人。自幼喜爱读书、绘画。及长,游学京师开封,工于界画(以宫殿楼台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画。因作画时用界尺作线,故称界画),尤擅城郭、舟车、屋宇、市肆(市中商店)、桥梁等,自成一家。后入皇家翰林画院为待诏,专事绘画,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大部分已经失传,流传到今天的,只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两件。《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国电艺术宝库中的稀世之珍。
4、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授编修,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5、王尽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他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登载了许多有关社会改造的文章,抨击时弊,启发青年觉悟。
1921年春,他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他们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并“尽善尽美唯解放”,抒发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信念。 党的一大之后,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王尽美在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任书记。
1922年1月,他和邓恩铭、高君宇等人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为适应工人运动发展需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建立,王尽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会后,他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 按照党的指示,他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10月,在他直接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胜利。紧接着,他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同年11月,他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
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 党的三大后,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中山委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这期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奔波于济南、青州、潍县、青岛等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山东党的工作迅速发展。同年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王尽美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1925年春节前夕,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他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4月,他去青岛与邓恩铭等一起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9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养病,后到青岛治疗。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
6、王统照(1897~1957)现代作家、诗人。字剑三,曾化名王恂如,笔名韦佩、容庐、卢生、剑先、健先、提西、鸿蒙、息庐、默坚、霭骞等,诸城相州镇相州一村人。
王统照幼聪颖,6岁入家塾。塾师王香楠。7岁丧父。 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12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考入山东省立一中。他的文学创作发轫于此时。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1916年,处女作—文言小说《新生活》发表。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1919年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创作,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编辑《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报》的《文学旬刊》。1922年7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4年就任中国大学教授,两年后迁居青岛。这期间出版有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诗文集《童心》等。
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1931年赴东北短期教书并游历,将沿途见闻和东北危亡的深切感受写成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并构思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1934年赴欧洲游历和考察,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写有《欧游散记》。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学》月刊主编。这时期所写作品收入诗集《这时代》、《夜行集》、《放歌集》,短篇小说集《号声》、《银龙集》,散文集《青纱帐》、《去来今》等,深刻地描写了富于地方色彩的北方农村现实生活,笔触朴实深沉。还出版有长篇小说《春花》和散文集《片云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宣传抗日。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开明出店编辑。这时期出版了小说集《华亭鹤》,散文集《游痕》、《繁辞集》,诗集《横吹集》、《江南曲》,译诗集《题石集》等。1946年秋,王统照应聘担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他追求进步,大力支持爱国师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1947年“六二”进步学生遭到镇压,王统照义愤填膺,坚决辞去教职。全国解放后,山东大学又聘王统照出任中文系系主任,他愉快地重返校园,为人民执教鞭。在加强文史教学、突出文史特长方面,王统照为山东大学作了有益的工作。
1949年底,王统照奉调到济南,任省文教厅副厅长,后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民盟济南委员会主任等等职。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他在工作之余,写了不少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的作品。 出版了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1957年11月29日,病逝于济南。
7、臧克家(1905—2004),字孝荃,笔名少全、何嘉,诸城臧家庄人。现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
臧克家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八九岁时,臧克家开始读私塾,十二岁如本村初级小学读书。1919年考入诸城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始作新诗。1927年参加北伐。
1929年臧克家回到山东,考入锅里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受到闻一多先生的赏识和指导。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又出版了《罪恶的手》、《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 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有《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十年诗选》(1944)等诗集出版。《泥土的歌》将笔锋由战地转向了农村:“一笔自然的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它与《烙印》的主题相接,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是作者从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法西斯统治。诗人“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全是漆黑一团”,他把笔尖“向着一个又一个黑暗的‘黑心’刺去”(《刺向黑暗的“黑心”》),产生了《宝贝儿》(1946)、《生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讽刺诗集。作者抓住当时政治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予以揭露,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的特色。诗句也较前写得朴素自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臧克家在创作大量诗歌的同时,还写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散文集有《乱莠集》(1939)、《我的诗生活》(1943)、《磨不掉的印象》(1947) 等。小说集有《挂红》(1947)、《拥抱》(1947)。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并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臧克家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政协委员(其中六、七届为常委)、中国文联委员、荣誉委员,中国作协顾问、名誉副主席。臧克家一生勤奋笔耕,呕心沥血,共出版诗歌、散文、小说、诗论、随笔近百部,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200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8、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七村人,著名军旅作家。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45年写成小歌剧《回头》,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调北京,任总政部文化部编辑。1953年秋,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1954年创作了第一篇小说《党费》,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受到军内外读者的高度赞扬,先后又创作了《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
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9、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微晖、崔浚、疯子。诸城王家巴山村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剧作家。
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翌年回青岛,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示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
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因演进步戏,造国民党迫害逃往北平,曾在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
1935年到上海,加入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等团体,创作演出反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等,并在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宣传抗日救亡。
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演出,后加入救亡演剧一队。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办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领导火线剧社,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游击队员的故事》等。解放战争期间随军南下。
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
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
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5年主演故事片《宋景诗》。
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和导演。是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2年因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主角朱老忠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影片十余部,《小兵张嘎》于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10、李仁堂(1930—2002),原籍诸城兴和村,著名表演艺术家。
早年在北京读书,1949年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参加了热河省文工团任协理员、演员,演出秧歌剧、二人转等民间戏曲,后随文工团改为话剧团,出演了《风暴》、《以革命的名义》、《雷雨》等20个剧目。1956年主演的话剧《青松岭》搬上银幕,李仁堂在其中成功扮演了张万山的角色从此开始银幕生涯。
1973年,《青松岭》重拍,李仁堂继续扮演张万山。在新版的《青松岭》中,那首由蒋大为演唱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随着影片一起走进千家万户。两拍《青松岭》,使李仁堂成为文革期间了了可数的比较著名的“电影工作者”。 1974年以后相继主演了《创业》、《十月的风云》、《泪痕》、《元帅之死》等影片,并因《泪痕》获得“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75年,调入河北省话剧团,1980年调至北影厂演员剧团,其后主演的影片有《子夜》、《焦裕禄》及多部电视剧。因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及上海电影“文汇奖”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在电影《被告山杠爷》中成功塑造了“山杠爷”这一典型艺术形象,荣获“百花”、“金鸡”双奖,还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华影星”表演成就奖、“世纪影星”中国电影百年世纪奖等。
11、路友于(1895—1927),名汝悌,以字行,诸城路家道口村人。1911年入县高等学堂,1915年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18年毕业即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20年因病回国去烟台疗养。1922年赴北京任《益世报》编辑。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夏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秘书。1924年秋赴山西,介绍王振钧、纪亮加入国民党,成立山西省党部,赴河南联络该省同志成立河南省党部,推进了国民党北方势力的发展。国民党“一大”后,为维护国共合作奔走宣传。1925年与其他同志组成“中山主义大同盟”,同企图破坏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3月,他全力协助李大钊召开抵制段祺瑞“善后会议”的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1926年1月,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返北京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秘书主任。“五卅惨案”后,起草《北京国民大会宣言》,1926年3月18日,同李大钊组织并参加北京各界反对英日等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集会和游行,声讨英日帝国主义侵我中华,揭露军阀卖国和镇压人民的罪行,唤起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春再去广州,任国民党组织部指导员兼秘书;秋返北京任分会执行委员;12月去汉口。
1927年1月,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改组,被推举为执行委员兼商民部长,同年3月返北京任职。时北洋军阀张作霖正疯狂镇压革命,同仁劝其暂留汉口,他道:“现在革命已到严重时期,成功与否,全视北方能否工作,吾辈当努力做牺牲者,岂屑斤斤为个人计安危哉! ”遂毅然北上。到达北京时,已有若干同志被捕。丁惟汾等国民党人都相继离京。他坚持在京同李大钊一起工作,遣发已暴露身份同志,托同乡营救被捕者。4月6日与李大钊等被张作霖派兵捕于苏联大使馆。4月28日被张作霖以“宣传赤化,颠覆政府”罪与李大钊同时就义,时年32岁。
12、李宇超(1906—1968),字任西,号越公、羽超、语超、域超,化名袁少白、杜少野、李筱毓、刘仲民、刘秀民,诸城东臧家庄村人。党的优秀工作者。
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就读,1921年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24年由王尽美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济南、上海等地奔波,从事学生、工人运动。后遵党组织指示,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参加了国民革命军。1925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向民众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号召民众奋起反帝,被英国巡捕逮捕。获释后,奉党组织委派与孟超、张少卿等继续以各种形式宣传反帝斗争,不久回到诸城。在家乡,他会同国民党县党部组成“五卅”惨案后援会,组织领导学生开展游行示威、查禁英、日货等活动,促进了诸城各界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1925年1 0月调中共中央第一期军训班学习,经何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奉命去济南,任中共中央山东省军事特派员。1926年夏调上海大学工作,同时兼任浦东军事工作员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会工作;次年2月任中共英租界沪中部委委员、宣传部长。期间,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1929年调中共中央工作,先后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行动委员会、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工作。1934年任中共中央上海局秘书长。
1935年调陕北苏区工作,中途返沪时失掉组织关系,后经鲁迅先生帮助,第二年又同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奔赴延安,先后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读学校、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延安交际处、行政院高级研究班工作。1944年冬随王树声纵队南下,先后任中共豫西地委委员、宣传部长、中原军区第一纵队联络部副部长等职。1946年调回延安,次年春参加陕北土改工作团。7月,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中共罗麻工委委员兼工作队长。1948年调任中共河间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1949年调华南大学任副校长兼党委书记。
1950年调山东,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副省长。1962年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他又是一位艺术家,擅长诗、书、画,尤以书法造诣最高,郭沫若曾赞“宇超超北海”。1968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