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省诸城市组工干部时霞
从踏进组织部的那天起,她已在同一岗位上干了20年。领导和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她始终乐此不疲……她,就是山东省远程教育业务能手、诸城市委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主任时霞。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一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工作。时霞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和对生活的坚强,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展现了一名组工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
面对岗位和职责:坚强党性做保证
“党性作保证,无往而不胜”,是时霞常说的一句话。1993年,在诸城市王尽美纪念馆做讲解工作的时霞被选调到组织部从事党员电化教育。要适应这项工作,必须从头学起。她找到在电视台工作的姐姐,自愿到电视台实习。几个月后,当她独立拍回清晰稳定的图像时,当她用一串串专业名词和同事们交流编辑方法时,大家对这个新来的女同事不禁刮目相看。不久,单位购进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让大家想不到的是,第一个能独立操作的竟是时霞。慢慢地,每次制片任务都少不了她,上级部门也点名让她帮助工作,她成了单位的“顶梁柱”、行业的“排头兵”。
从事党员电化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既需熟悉基层党建情况,又需精通广电业务,政治性、技术性要求很高。时霞是个有心人,她在广学组工业务的同时,认真研究远程教育工作规律,千方百计提高远程教育的使用效益。特别是创新远程教育模式、推动远程教育入户工作,倾注了时霞大量心血。在她的努力下,2009年7月,诸城市远程教育频道在潍坊市率先开通。频道从论证到开办,时霞多次与广电部门打交道,广电部门的同志佩服地说:“时霞是个行家,不论干什么,都能抓到点子上。”频道开通后,受到农村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坐在炕头上就能收看教育节目、学习科技知识,太方便了”。
时霞常说,远程教育是党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实事、好事,我们干不好就愧对百姓、愧对组织。为此,她时刻把让党员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标准。时霞的足迹踏遍了诸城市1300多个行政村,掌握了每个村的站点建设情况,很多村干部都是她的“老熟人”。她主持编写了10余套基层党员教育读本和站点管理员培训教材,策划制作了150多部党员教育电视片。
时霞工作中的拼命劲头在潍坊市是出了名的。1999年8月12日凌晨,诸城市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看着如注的暴雨,凭着职业敏感,她立刻想到自己有责任用镜头把党员干部救灾的场面记录下来。她把孩子托给邻居,和同事一起来到抗洪救灾前线。在受灾最严重的桃林镇,她深一脚浅一脚,踩着石头瓦砾在冰冷的泥水里泡了一天,两脚发白发涨,嘴唇冻得发紫,但她没有退缩。为了取得最佳画面,她几次站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主持解说,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指引着镜头记录下抢险救灾的感人场面。经过几天的紧张拍摄和连夜加班编辑,她在最短的时间里制作了一部全面反映抗洪救灾的纪录片——《中流砥柱》。片子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诸城市委有关领导在审看该片后激动地说:“抗洪抢险是英雄,能拍摄出这样片子的也是英雄。”
面对升迁和荣誉:谁进步我都高兴
不少人认为,党员电化教育与远程教育工作岗位很辛苦,很清苦,不好干,也不被人关注。时霞却认为:“能在组织部工作,已是一生的光荣。远程教育工作直接为基层党员群众服务,我觉得很有意义。”
时霞话说得很轻松,但她的付出却鲜为人知。就拿撰写脚本来说,这是制片业务的基础,但对当年的时霞却是难题。从不服输的时霞暗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同事们写稿子,她主动帮着找文件、查资料;大家讨论策划思路,她在一边静静地听、默默地记;分配给别人写的脚本,她自己也写一份。刚开始,她写的脚本总是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但她毫不气馁,而是仔细比对、认真揣摩、反复修改,一篇稿子不“折腾”七八遍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霞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她撰写脚本并制作的节目,在中组部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党员电教片评比中,获一等奖8部、二等奖9部、三等奖5部,还有多部被评为省级优秀课件。
“要做工作上的完美主义者,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在她带领下,诸城市的远程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至2011年连续5年综合考核名列潍坊市12个县市区第一;2010年在全省率先完成远程教育转网升级;在全省随机抽查、专项考评、规范站点验收等多项工作中,始终名列前茅;建立农村社区远程教育为民综合服务平台、“三学两考一评”促学用、远程教育助推农业产业化等创新成果,得到山东省和潍坊市的肯定。
时霞在科员、副科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不是没有提拔的机会,但她都主动退后。原来的同事多数都得到提拔重用,有的成了部门领导,有的“小师弟”成了她的上司。很多人为她抱不平,她却总是笑笑说:“还是让给年轻的同志吧,他们年纪轻、学历高,进步空间大,耽误不得。”
时霞所在的远程教育中心,每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不少,可属于她个人的不多。熟悉她的人都说:“论工作论奉献,时霞年年都该奖励!” 而她却说:“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荣誉也是大家争得的。只要工作上去了,给谁我都高兴。”去年推选山东省远程教育业务能手时,她又是一再推让,但领导同志们最终一致推选了她。
面对事业和家庭:用心经营永无悔
在时霞心目中,工作是首位的责任,群众是永远的亲人,家庭是幸福的港湾。
同事们说:“时霞工作要好,注重细节,她经手的事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远程教育终端学习站点面广点多,时霞跑遍全市各镇村,反复检查督促,“绝不能因为你们拖了全市的后腿”。有次时霞到林家村镇高家庄村检查,发现站点设备放在村党支部书记家里,刚上任的书记解释说,村“两委”办公室年久失修,设备放在那里不安全。她及时向部领导汇报,争取了2万元党费,对高家庄村办公室进行修缮,配套了桌椅板凳,安装了防盗门窗。为此事时霞先后跑了四五趟,直到她亲眼看着设备搬回村办公室才放了心。
一些乡镇的组织委员至今还对时霞心存怯意,主要是怕工作不上去,被她毫不留情地批评。但多数同志非常理解,“时霞是个好人,但不是老好人。谁要干不好,要过她这关不可能!”。
时霞对工作“铁面无私”,对群众却柔情似水,最见不得群众受苦。在拍摄抗洪抢险专题片期间,她来到受灾最重的马山后村,在一处倒塌的房屋前,看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娘和一个五六岁孩子相偎坐在一堆潮湿的木柴上,茫然望着面前肆虐的洪水。当她得知老人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祖孙二人不知如何生活时,不由自主地从身上掏出仅有的二百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激动地流下热泪,哽咽着连忙道谢。那一刻,时霞心如刀割,如同抱着自己的母亲一样,抱着老人泪流不止。
时霞爱工作、爱群众,也深爱自己的家庭。丈夫在山区乡镇工作十几年,2008年查出患有严重胃病,在长达2年多的治疗中,先后做了2次手术。时霞一个人扛起家庭重担,既照顾好丈夫、孩子,又不耽误工作。每天早上她4点就起床,煎药、灌肠、擦洗、喂饭……然后按时到部里上班。有次在北京,丈夫刚做完手术,得知上级要对远程教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时,她毅然请来大姐帮助护理,自己赶回了单位。 2010年12月18日,在丈夫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因要汇总上报全市党费管理使用情况,时霞把资料带到医院,一边小心护理病危的丈夫,一边细心核算每一笔账单,硬是在丈夫的病床前完成了工作任务。这一幕让值班的大夫与护士无不为之动容,无不肃然起敬,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已不能说话的丈夫在临终前,示意时霞到自己身边,吃力地写下了“我最疼爱的人是时霞……”几天后,时霞又重新出现在同事面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事们都说:“时霞以她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女组工干部的执著与坚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这就是时霞。20年不变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绚丽彩霞,映照着大地,光耀着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