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坚(1918—1995),诸城相州七村人,著名作家。他的父亲王翔千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人一起创办励新学会和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是山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王希坚自幼跟随父亲到济南,5岁开始入杆石桥外的成德小学学习。1925年初,转入三合街的育才小学上学。当时正值山东共产党组织初创时期,许多进步青年经常出入王翔千的家,其中就有王尽美。革命志士在街头、广场进行演说以及群众游行的情景,给童年的王希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5年,王希坚随全家回到诸城,在相州王氏私立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刚刚在诸城建立的山东省立十三中学。1934年,王希坚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毕业后,再次回到家乡诸城,任教于相州王氏私立小学。1937年11月,王希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相州特别支部委员。
1941年5月,王希坚调到五十七军独立旅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期间,王希坚曾担任山东省农会委员、农会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并任《山东群众》、《群众文化》等刊物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群众生活的文学作品。反映解放区生活的代表性作品有民歌集《翻身民歌》和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变工组》。《翻身民歌》用贫苦农民的语言抒发了贫苦农民的感情。当时王希坚被誉为“民歌专家”。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是王希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惟一一部以减租减息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因此,有人把王希坚称作“山东的赵树理”。
1948年9月,济南解放。1949年,王希坚随山东省人民政府进入济南。1949年7月,王希坚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文联委员。1951年,王希坚调到山东省文艺界联合会,任驻会常委、党组成员、编创部部长等职。同年,王希坚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回国后发表《苏联参观记鼓词》和诗集《远方集》。1952年2月至9月,王希坚参加中国作家赴朝鲜访问团,采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前沿阵地》。1956年,王希坚任山东省文联代理副主席,主持工作。他连续出席第二、第三次全国文代会,还是第一、第二、第四、五届山东省政协委员。1995年7月6日,因患骨癌病逝于济南。并出版长篇小说《雨过天晴》、《迎春曲》。